2020年9月7日起,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产城融合区)试行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此前,我国已有多个地区开展登记确认制的试点,例如广东深圳、广州南沙、江苏徐州和连云港、辽宁大连。除试点外,登记确认制也有计划推向全国。2020年6月1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商事主体登记管理条例(草案)》已将商事主体登记明确为登记机关的登记确认。
企业登记改行确认制,被认为是商事登记制度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那到底什么是登记确认制呢?简单来说,登记确认制就是将现行的企业登记制度由行政许可改为行政确认,以此提高企业登记的便利度,减少登记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仅从字面上理解,登记确认制的推出意味着申请人只需将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的文件提交给登记机关确认,即可完成相关登记(包括取得营业执照)。实际是否果真如此,登记确认制将给商事登记实践带来哪些变化?对此,我们或许可以从试点方案以及当前商事登记改革的动向中找到答案。
事实上,名称自主申报已经在各地推行一段时间了。这里不是说申请人可以随便起名,而是申报的名称由系统自动进行比对(“机审”),如果属于中低风险,申请人进行承诺即可,登记机关不再对拟用名称进行人工审查。但在特定情形下(例如违反公序良俗、容易引起误解等),登记机关仍可对机审通过的名称不予登记。
相信大家对经营范围规范表述已不再陌生。它要求企业在登记时以勾选规范表述的方式确定自己的经营范围,一般情况下不再允许企业自行组织语言。事实上,登记机关对经营范围的表述一直是有要求的,现在只是在全国层面对要求进行统一。通过此项改革,经营范围将由此前各地登记机关的人工审查(裁量)转变为以总局规范为基础的机器锁定。实践中,有些地区要求经营范围必须完全使用规范表述,企业没有自定义的空间,而有些地区则相对宽松、灵活一些。
各试点地区对于企业注册地址有不同程度的放宽。例如广州南沙的企业可以自主承诺申报住所,而无需提交相关使用证明(如房产证、租赁合同),上海临港则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使用集中注册地址。
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进,商事登记手续日益与互联网交融。在网上政务系统办理企业登记手续时,系统往往可以生成格式版本的申请文件,例如公司章程、人事任命文件。登记机关为提高登记效率、降低后台审核作业量,鼓励企业使用系统生成的格式文件。
网络身份核验已经是一项成熟的应用,这使得企业股东或高管在企业登记时实现“零跑动”。同时,经网上验证了身份的人员可以创设自己的电子签名,并对企业登记文件进行电子签署,这不仅使纸质材料“零提交”成为可能,还使得登记机关无需再像纸质文件时代那样“不厌其烦”地对签名真实性进行比对验证。
由此可见,企业登记确认制会带来登记效率的提升和人工裁量的减少,但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登记事项(如名称、住所、经营范围及相关文件)可以“任性”。首先,相关法规仍然需要遵守;其次,电子系统会对登记事项进行智能审查;最后,人工审查会在必要时介入。
企业登记确认制依托于现代网络、数据和智能技术,将商事登记领域行之有年的人工审查及审查要素和规范要求进行梳理、总结和统一,并以电子化的方式予以呈现,供市场主体和登记机关使用,虽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登记过程中人工的介入,但不会也无法将其完全取代或排除。
最后提醒涉外企业注意一点,目前网络身份验证和电子签名系统仅支持持有中国大陆身份证的人士进行操作。如果相关人士为外籍,则企业可能无法适用登记确认制进行企业登记。
Copyright © 2015-现在 谛代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沪ICP备160107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82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