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工商总局:尽快废除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制度”——2016年10月,各大门户网站的一条新闻引起了业内的不小反响甚至遐想,第一代(www.diidai.com)咨询中心的同事陆续接到电话问询:名称预核准什么时候废除?我们的同事于是耐心解释:这一切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新闻小编出于对名称改革的迫切期待,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工商总局相关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
我们查询相关报道不难发现,几乎所有新闻仅仅援引了工商企注字〔2016〕203号文(《工商总局关于开放企业名称库有序推进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而该文主要内容是要求各地工商机关开放企业名称库,为企业查询提供便利,并没有“尽快废除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制度”的任何表述。唯一可以扯得上关系的是工商总局在文中提到名称改革的最终目标将是“取消企业名称预先核准”。但如果将上述文件与“尽快废除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制度”划等号,难免牛头不对马嘴,这不仅与文件“有序推进”的标题相悖,而且与总局对开放名称库查询的要求尚且是“结合实际合理安排开放次序及步骤”相去太远。开放与放开,两者虽一字之差,却有着质的不同。
那么名称改革能不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呢?自2012年起,“商事制度改革”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词之一。应该说,“商事制度改革”六个字,并非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给行政管理和商事领域带来了深刻变化,并陆续引出了一系列的热词,例如:自贸区、取消/下放审批事项、企业年报与信息公示制度、负面清单、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五证合一、注册资本认缴制、外商投资备案制等。企业名称登记改革无疑是商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与其他热词相比,名称改革显得不那么耳熟能详,无论是在顶层设计还是在微观行政与实务层面似乎都没有很大的动作,媒体曝光与关注度与其他热词也不可同日而语。究其原因,这与我国企业名称管理的实践和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首先,我国名称核准实行分级管理(县级、市级、省级、国家),名称改革有面大与点多的特点和难点;其次,各省地市县工商名称管理水平差异较大,名称改革只能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再次,名称管理有其自身的复杂性(企业名称不仅仅是简单几个字组成的字号,还涉及到企业经营范围、商标保护和反不正当竞争等事项或领域),目前的核准模式虽遭受诟病,但如果简单放开或者为放开而放开则容易适得其反;最后,名称核准领域迄今为止的工作模式以及人工审核背后的自由裁量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名称改革的阻力,要想改变既有的工作模式,绝非一日之功。我国营业执照常见记载事项包括名称、住所(注册地址)与经营范围等,其中名称改革基于上面提到的原因,其复杂程度最高。
以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为例。上海市工商局于2016年底发文,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和自贸试验区进行企业名称登记改革的试点,相关区域拟设企业可在网上申报企业名称。这项改革试点无疑为部分商事主体带来了便利,而作为改革的探索,有所不足并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也属正常,例如:(1)试点目前仍局限在浦东新区(含自贸区);(2)名称通过网上系统审核后,仍须人工复审;(3)名称通过最终审核后,仍须现场领取核准通知书;(4)须注册账户,一个账户每天只有一次尝试机会;(5)系统只支持特定的行业名;(6)网上接受申报的企业名称数量每天定额,一般上午9:30前就达到上限了,后来者只能去现场申报(有使用者用“秒杀”来形容,虽略有夸张却很形象)。
综上所述,工商总局2016年10月的文件只是对名称库开放提出要求,而非部署名称放开。基于名称管理的复杂性,名称改革的基调只能是结合实际、有序推进,不会一夜之间放开。严格来讲,也不存在完全的“名称放开”。
附:各地名称登记改革获得感初探
Copyright © 2015-现在 谛代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沪ICP备160107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82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