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这无疑是教育改革领域的一颗震撼弹,大家都被震到了(包括优立),以致很多人忽略了双减政策给外商投资教育培训机构带来的新一波影响(不包括优立)。
根据《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简称“负面清单”),外商投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机构属于限制类项目,而投资义务教育机构则属于禁止类项目。负面清单没有提及校外培训机构。理论上,外商是可以投资校外培训机构,而不受负面清单制约的。
然而,“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理论在现实中往往会碰壁。在双减政策出台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外商设立校外培训机构的案例很少。其原因在于,“法无禁止”的另一面是“无法可依”——外商投资领域的惯性思维是,某一领域的投资需要有明文进行指引。就以红极一时、遍地开花的外语培训为例,我们近年来耳熟能详的往往是国产品牌(即便名字很洋气),真正称得上是洋品牌的似乎只有华尔街和迪士尼(属于“特事特办”范畴)。

外商投资语言培训机构“无法可依”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19年8月30日。这一天,教育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外商投资营利性非学历语言类培训机构审批登记有关工作的通知》。这个通知让很多看好外语培训市场前景的外国投资者着实兴奋了一把。
但好景不长。教培行业首先遭遇了新冠疫情的冲击,疫情不仅来势汹汹,而且旷日持久。迪士尼英语没能扛过这第一轮的冲击。然而,这只是前菜。疫情的影响还没结束,“双减政策”出台了。这对如火如荼的教培行业无疑是当头一棒。外资培训机构也无法躲开这一棒。媒体报道,华尔街英语已经开始大量裁员并准备解散。
“双减政策”威力何以如此之大?我们通读意见,不难从原文中找到答案。首先,“双减政策”明确了校外培训的公益属性。所有学科类培训机构必须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且被明令禁止上市融资或进行资本化运作。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更是要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
其次,“双减政策”明确禁止外资利用任何形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市场上的存量机构,也面临被清理整治的命运。
最后,对于语言类培训机构而言,他们的优(xue)势(tou)往往是外教资源(如果没有境内线下的,那就境外线上的)和外国课程。而这些,统统是“双减政策”的打击对象。聘请身在境外的外教以及使用境外课程已经彻底不被允许,而聘请境内外教则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因此,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外商除被禁止投资义务教育机构、被限制投资非义务教育机构外,也已被禁止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仅新设项目不被允许,也影响到存量企业(短期内生存艰难,长期来看则要被清理整治)。
有人可能会问,学科类培训应该如何界定呢?“双减政策”发布前,曾有文件仅将语文和数学培训定性为学科类培训。而此次“双减政策”发布后,教育部立即出台了解释,扩大了学科类培训的范围,不仅语文、数学培训属于学科类培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物理、化学、生物也将按照学科类进行管理。而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学科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按照非学科类管理。
